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代表风采>正文

省人大代表陈燕红:积极投身乡村振兴,让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

发布时间:2023-01-03 09:08

省人大代表陈燕红:积极投身乡村振兴,让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

 

本网讯 “这几年,农村面貌大有改善,但产业发展还要更进一步,老百姓的腰包才能越来越鼓。”自2018年当选省人大代表以来,阳山县七拱镇隔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燕红始终把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装在心里,她累计提交20多份建议为乡村振兴鼓与呼,为群众安居乐业创造更好条件。

推动乡村公路建设 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

多年以前,陈燕红刚到隔坑村的时候,看到村里基础设施非常差,不少村民还住在泥砖房里,连进村的主干道都是黄泥路,而周边的村庄也是大同小异。每当踏着黄泥进村,陈燕红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要致富,先修路。”陈燕红担任省人大代表的第一年,便提出了“关于加大乡村公路扶持力度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的建议”,反映了当时农村道路交通道路的短板,建议加大对乡村公路扶持力度,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她在调研发现,有的自然村进出村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村民想到镇上,要么走这条小路绕行二十多公里,要么靠小船摆渡。这份与农民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建议得到省人大常委会的高度关注,被列为当年重点督办建议。在建议办理推动下,到2019年,全省19412个建制村已全部通行客车,农村群众出行便踏上了硬化路,在家门口就能坐上客车。

如今,隔坑村口的路不再是当年的泥泞小道,不仅修成了平整宽敞的水泥路,还能看到不少运输农货的车辆往来不绝,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发挥代表带头作用 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隔坑村一直面临着年轻人才外出务工、村中劳动力不足无法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难题。2016年,隔坑村集体收入才4万元。陈燕红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经常入户走访群众,了解外出务工的人员信息,同时寻找一些在外工作的本村人才,积极与他们沟通,动员外出人才回乡就业创业,以“先富带动后富”发展村集体经济。

陈燕红带头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农户种植优质水稻1500多亩,带领农户、贫困户抱团发展,促农民增收致富。她通过逐家逐户收集群众意见,实现土地整治整合成功引入两家农业企业,建设了650亩稻虾共作生态种养示范基地和100亩的隔坑村乡村振兴产业园,为村中200多位留守妇女提供了就业机会,解决了村中部分富余的劳动力,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2021年,隔坑村继续引进企业在隔坑村投资3300万建造阳山鸡养殖中心,利用大型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21年村集体总收入接近20万元,五年时间村集体收入增加了4倍。

隔坑村的新气象吸引不少年轻人回乡当起了“新农人”。“新农人带来新想法,他们想开民宿搞活休闲农业,但实践下来遇到不少实际困难。”陈燕红通过调研发现发展休闲农业面临农业建设用地转换的难题。因此,她提出建议,希望完善土地管理等相关制度,加大力度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建议提交后,陈燕红很快得到省有关部门的答复,表示将尽快出台相关文件,支持以现代设施农业为依托的休闲农业发展。202010月底,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的通知》,允许县级结合实际增加设施农业用地类型,在明确用地范围边界的同时为实际需求变动和基层实操留下一定的空间。

用好代表联络站 履职尽责为民服务

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作为七拱镇隔坑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站长,陈燕红持续推进代表联络站迭代升级、提质增效,使之实实在在成为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幸福驿站”。

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作用,陈燕红将每月的“圩日”定为代表接待日,组织人大代表积极参与接待选民群众。她组建了代表联系群众微信群,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让群众遇到困难时能第一时间找到自己。同时,她根据阳山县创设的人大代表“五个一”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七拱镇党委、政府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化”建设要求,将片区共划分9个网格,实现人大代表网格化全覆盖联系群众,要求每个代表每个星期至少走访一户群众。

如何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履职尽责做好一名人大代表,是陈燕红经常思考的问题。近年来,陈燕红先后提出的建议意见100多条,包括集体经济增收、道路建设、环境治理、水利灌溉等,都是村民关注的问题。

现在,隔坑村水稻、蔬菜、淮山等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产供销一体的产业链条;村中社会治安环境良好,村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相处,村民互相帮助,体育文化活动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留在村中,隔坑村旺起来了。

 

 

许甜 李栋

 

来源:平台管理